采采東籬亦易尋,悠然見處孰知心。
心曾目送飛鴻否,誰不能近叔夜琴。
採藥歸來竹徑涼,滿身草露濕衣香。
怕驚幽鳥穿林去,不掃松花臥石床。
采薇易為山,何必登首陽。濯纓易為水,何必泛滄浪。
貴崇已難慕,諂笑何所長。東堂桂欲空,猶有收螢光。
采詩官,
采詩聽歌導人言。
言者無罪聞者誡,
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滅秦興至隋氏,
十代采詩官不置。
郊廟登歌贊君美,
樂府艷詞悅君意。
若求興諭規刺言,
萬句千章無一字。
不是章句無規刺,
漸及朝廷絕諷議。
諍臣杜口為冗員,
諫鼓高懸作虛器。
一人負扆常端默,
百辟入門兩自媚。
夕郎所賀皆德音,
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遠,
君之門兮九重閉。
君耳唯聞堂上言,
君眼不見門前事。
貪吏害民無所忌,
奸臣蔽君無所畏。
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
群臣有利君無利。
君兮君兮願聽此,
欲開壅蔽達人情,
先向歌詩求諷刺。
採藥歸來,這鼎器、乾金鑄寫。那些兒道理,全憑主者。先把根塵都掃盡,從前熟處休沾惹。問行工、進火事如何,憑般若。五雷車,青龍*。燒山符,心鑄寫。更滌慮洗心,靈泉澆灑。九轉功成丹道畢,一靈真性還虛也。那赤條條地法王身,無可把。
採花枝上寶旛新,看遍秦山楚水春。
村舍不知時節換,傍簷百舌苦撩人。
採蓮女,採蓮舟,春日春江碧水流。蓮衣承玉釧,
蓮刺罥銀鉤。薄暮斂容歌一曲,氛氳香氣滿汀洲。
采絲纏粽動嘉辰,浴殿風生畫扇輪。
拂曉千門放金鑰,玉階還有謝衣人。
采芳仍漱潔,散策到來遲。
客坐自相語,僧禪了不知。
疏風潛入戶,暗水細鳴池。
小作石床夢,夢中還覓詩。
採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誰消得。採菱拾翠,稱使君知客。千金買、採菱拾翠,更羅裙、滿把珍珠結。採菱拾翠,正髻鬟初合。真個、採菱拾翠,但深憐輕拍。一雙手、採菱拾翠,繡衾下、抱著俱香滑。採菱拾翠,待到京尋覓。
采索謾縈長命縷,紫芽安用引年菖。
只將三紀休兵德,聖壽宜同泰華長。
采蘋及華月。
追節逐芳雲。
騰蒨溢林疏。
麗日曄山文。
清潭圓翠會。
花薄緣綺紋。
合樽遽景斜。
折榮{卻[去]}組芬。
采采陌上桑,采之不盈筐。
雲何不盈筐,歡子在中腸。
車馬從何來,雲是大國王。
呼妾欲共載,恐惕涕沾裳。
君民分固嚴,敢亂夫婦網。
有罪姜當誅,寧當薦匡床。
夫君即我天,豈必侍中郎。
再拜前致詞,蠶饑採桑忙。
王其早還宮,宮中多艷妝。
採摘東溪最上春,壑源諸葉品尤新。
龍團貢罷爭先得,肯寄天涯主諾人。
採石江邊踏鯉魚,華山縣裡自騎驢。
世間非醉亦非睡,白墮黃粱莫笑渠。
採蓮女兒避殘熱,隔夜相期侵早發。指剝春蔥腕似雪,
畫橈輕撥蒲根月。蘭舟尺速有輸贏,先到河灣賭何物。
才到河灣分首去,散在花間不知處。
采向舜妃江廟前,得來賣客木蘭船。
老宜泉石搘慷態,吟稱煙霞倚瘦肩。
宴坐夜和金錫憩,經行春卓紫苔穿。
知師道師神龍記,莫漫騰空去九天。
採蓮時候慵歌舞,永日閒從花裡度。
暗隨蘋末曉風來,直待柳梢斜月去。
停橈共說江頭路,臨水樓台蘇小祝
細思巫峽夢迴時,不減秦源腸斷處。
采采霜露下,披披煙雨中。
薄茅以為友,短褐相與同。
勿妒市門人,綺紈被奴僮。
當慚邊城戍,擐甲徂春冬。
采采應緣白,鑽心不為名。掌中猶可重,手下莫言輕。
有對唯求敵,無私直任爭。君看一擲後,當取擅場聲。
漢字采的釋義
采
(會意。從爪從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樹木及其果實。表示以手在樹上採摘果實和葉子。本義:用手指或指尖輕輕摘取來)
同本義 [pick]
采,捋取也。--《說文》。字俗作採。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詩·周南·關雎》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詩·邶風·谷風》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詩·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趨以采薺。--《周禮·樂師》。司農註:「樂名。或曰皆逸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陶淵明《飲酒》
又如:採花;採果子;采及葑菲(對別人徵求意見時的謙辭)
引申為採集;搜集 [collect;gather]
古有
采 cǎi
1摘(花、果子):~蘑菇。
2開採:~礦。
3搜集:~樣。
4選取:~購。
3精神;神色:神~、興高、烈。
4同。又見cai。
【採茶撲蝶】鋼琴曲。劉福安作曲,根據福建民間舞蹈《採茶燈》改編。樂曲歡快活潑,表現了採茶女的喜悅心情。屬再現的三段體。
【採茶戲】戲曲的一種類別。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各種採茶戲的統稱。均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藝術風格同花鼓戲、花燈戲相近。
【採訪】搜集尋訪。多用於新聞活動:~老工人、~新聞。
【采風】
1搜集民歌。
2創作人員到基層體驗生活,搜集材料。
【採納】接受(意見、建議、要求、方案)。
【採石之戰】南宋抗金重要戰役之一。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廢帝完顏亮率軍攻宋,十一月自西採石楊林渡渡長江。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軍將士在採石(今安徽當塗北)迎擊,大敗金兵。完顏亮因金軍內訌被殺,金軍撤退。
【採擷】
1採摘。
2採集。
【采邑制】始於8世紀的西歐封建土地佔有制。封主分封土地給封臣,封臣為封主盡一定的義務。初期采邑不可世襲,後逐漸變為世襲領地。采邑制促進了西歐封建制的形成和發展,至11世紀采邑制完全廢除。
────────────────—
采 cai采地,采邑,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種土地的奴隸)。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