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滋玄冬。引日彌且長。
丹墀自殲殪。深樹猶沾裳。
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傷。
登台望江沔。陽侯沛洋洋。
郭洞春深物象妍,得陪繡斧漾觥船。
連山崷崒簷楹外,六畫分明幾席前。
記就儘教騰紅價,碑成還恐費松煙。
熟知屯壑饒心賞,正未能忘賦下洋。
帝奠九廛,孰匪我疆。
翳我東土,山川相望。
祀事孔時,肅雍不忘。
來峨濛鴻,郁哉洋洋。
驚心前日事,野立久倉皇。
鯷壑沉樓艦,鼉宮葬國殤。
空城霾日腳,舊壘墮星芒。
橫海威名重,何時下戰洋?
湍溪漲梅潦,一夕十丈強。
愚哉浴馬僮,視之如尋常。
高岸一失足,馬尚能騰驤。
僮屍不可得,漂流落何鄉。
握轡徒自謹,墮阱已足傷。
人間平坦途,中亦有海洋。
海天雲氣入微茫,遙認潮頭數點檣。
眼界只消如許闊,不知何處是東洋。
孝敬中發,和容外彰。騰華照宇,如升太陽。
貞璧就奠,玄靈垂光。禮樂具舉,濟濟洋洋。
去年送君守解梁,今年送君守歷陽。
年年送人作太守,坐受塵土堆胸腸。
君家聯翩三將相,富貴未已今方將。
鳳雛驥子生有種,毛骨往往傳諸郎。
觀君崛郁負奇表,便合劍佩趨明光。
胡為小郡屢奔走,征馬未解風帆張。
我生本自便江海,忍恥未去猶彷徨。
無言贈君有長歎,美哉河水空洋洋。
遺俗續陶唐,來蘇徯聖皇。
布昭湯綽伐,恢復漢對疆。
金鋮申斟剪,朱干示發揚。
宜哉七德頌,千搖播洋洋。
於穆文獻,景炎發祥。
心茲皇運,垂慶無疆。
篚幣有陳,式昭肅莊。
神之格思,如在洋洋。
兩公詩思欲飛揚,頗似繁台俯大梁。
瀟灑道裝衣袖闊,昂藏壽相耳毫長。
持身未慣全隨俗,玩世何嫌略放狂。
我有平生八叉手,興來舉酒尚洋洋。
帝奠九廛,孰匪我疆。
翳我東土,山川相望。
祀事孔時,肅雍不忘。
來峨濛鴻,郁哉洋洋。
四閣書城四庫藏,再三不礙校仇詳。
今兼薈要核以就,此則問津到每常。
摘詠唯公經揀擇,立言那肯涉荒唐。
簡明目錄從頭閱,向若已驚徒(目亡)洋。
遺俗續陶唐,來蘇徯聖皇。
布昭湯綽伐,恢復漢對疆。
金鋮申斟剪,朱干示發揚。
宜哉七德頌,千搖播洋洋。
心如水鏡筆風霜,掌故拈來妙抑揚。
月旦人多譚藝少,覃溪曾此說漁洋。
乃翁挾藝專淮鄉,使死者生危不亡。
遠如扁鵲師長桑,又如近世龐安常。
所交者誰龍虎驤,真李臨淮郭汾陽。
軍門出入一藥囊,精兵十萬無金瘡。
參苓硝石雄附姜,補瀉虛實調炎涼。
晚擇所從遨真揚,卻家太尉王東床。
有子有子跨灶郎,半夜衣傳肘後方。
清溪居士清名香,心欲識面形參商。
邇來解後古餘杭,其言亹亹慨以慷。
七表八里誰能詳,三部九候吾獨臧。
八十一難聲琅琅,素問靈樞腹為箱。
望形察色起僕僵,馘浮二豎完膏盲。
傷寒足脈根膀胱,過經七日妖災禳。
度彼沒溺君為航,淺學不識空望洋。
上將於今數老張,飛揚世界不尋常。
龍興大海鳳鳴崗。
作畫真能為世重,題詩更是發天香。
一池硯水太平洋。
於穆文獻,景炎發祥。
心茲皇運,垂慶無疆。
篚幣有陳,式昭肅莊。
神之格思,如在洋洋。
楚調悠然抑更揚,四愁平子五噫梁。
身同落葉常無定,□比寒花似較長。
但喜有鄉頻得醉,不知何藥號為狂。
芬香臭腐俱塵土,莫問桑田與海洋。
於穆文獻,自天發祥。
筆基明命,錫義無疆。
子孫千億,宗社靈長。
神之格思,如在洋洋。
漢字洋的釋義
洋
(形聲。從水,羊聲。本義:古水名)
同本義 [Yang River]
洋水
昆倉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丑塗之水。--《山海經》
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
漢水又東,右會洋水。--《水經注》
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約佔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分成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舊稱銀幣為洋錢,簡稱洋 [dollar]。如:銀洋
洋
盛多、廣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爾雅》。註:「洋,溢也。」
洋yang
1眾多。
2廣大;盛大。
3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4今指地球表面上廣袤的水域,約佔地球總面積的十分之七﹑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九。分為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外國的;來自外國的。
6新奇,與眾不同。
7指現代化的(區別於"土")。
8洋錢,銀元。
9用同"烊"。熔化;溶化。
十用同"漾"。晃動。
⑾用同"漾"。拋擲。
⑿水名。又名西鄉河。在陝西省南部。源出西鄉縣星子山,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東北流注於漢水。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
────────────────—
洋yǎng "洋洋"﹑"洋然"。
────────────────—
洋xiang
1通"翔"。引申指翼﹑側。
2通"祥"。福,賜福。
3通"祥"。祥和。參見"洋風"。
4古水名。即今山東省的彌河。參閱《說文.水部》"洋,水"段玉裁注。
5古州名。本為漢成固縣,秦為漢中郡,北周為洋州,唐為洋州,均治今陝西省西鄉縣,明初改為洋縣。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