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的簡介及代表作
暫無
明朝 詩人 李東陽的簡介 補充[1]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漢族,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明代中後期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詩人、書法家、政治家。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生平
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東陽出生於北京西涯村,父親李淳是個飽學之士,以教私塾為生,因家貧,甚至還當過擺渡的船工。幼年就顯現出非凡的才華。李東陽4歲時隨父親在北京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視為神童。順天府官員把李東陽推薦給景帝,李東陽當著景帝寫下「龍、鳳、龜、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興,賜給李東陽珍奇水果和金銀元寶。之後,並兩次召見准予李東陽進順天府學讀書。
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李東陽十八歲即中進士(跨級直接考),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不久授編修,參與修撰《英宗實錄》。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書成,升從六品俸。後遷侍講,旋入經筵侍班。十六年,為應天鄉試考官。二十年,再遷侍講學士,輔太子誦習。二十二年丁父憂。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補原官加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書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災事,東陽條摘有關《孟子》,以天災與時政闕失相聯,天降災福與人事有關,望皇帝勤習經文,以誠意動天意。而其他「凡事關祈禱,悉加屏絕。」疏上,孝宗稱賞。遷禮部右侍郎,入內閣專典誥敕事。八年,以本官入文淵閣參預機務。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十六年,纂修《大明會典》成,進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內閣大學士劉健、謝遷頗有剛直之名,劉健善斷,謝善持論,而東陽性溫而多智謀。一時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侃」之贊。孝宗對三大臣意見頗多採納,並常召入宮中議事,「呼先生而不名。」
十七年,重修闕里孔廟工竣,東陽奉詔往祭。及歸,上《通達下情題本》,直陳時局艱難,不報。
武宗即位,大肆擴充皇莊,別構宮苑,假借巡視搜括民財,劫掠婦女。天下怨聲載道,人民苦痛。又寵用宦官,任意緝拿民眾,誣辱朝臣 。正德元年(1506年),東陽等上疏極陳「嬉游廢政」之弊;又上疏論「時政四弊」,皆不報,乞休;武宗不允,而朝政無所改。十月,朝官紛請誅宦官劉瑾等,武宗與內閣議時,劉健、謝遷持論激烈,至於推案哭罵,遂為武宗所惡。劉、謝上疏乞休,惟東陽仍留內閣。劉、謝即免,內閣引進王鏊、焦芳,迭加東陽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二年,《歷代通鑒纂要》成,以書中一、二頁裝潢顛倒錯亂,字體亦微小差訛,劉瑾、焦芳等人構東陽罪,武宗有旨不問,得免禍。
五年秋,劉瑾被誅,東陽薦劉忠、梁儲入閣。而武宗嬉樂如舊,宦官張永、谷大用等仍受重用。內閣奏議徒為虛文,政治腐敗日甚一日。東陽於正德七年辭官。深居簡出,以詩酒自娛。十一年(1516)病卒,年69。
李東陽以台閣大臣主持文壇數十年,其為詩文典雅工麗,為首形成「茶陵詩派」。兼善書法,於篆隸造詣尤高。大家讚道李東陽「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所著有《懷麓堂集》100卷、《懷麓堂詩話》1卷,又有《燕對錄》、《東祀錄》等(據《四庫總目》)。《明史》有傳。
文學創作
李東陽論詩聲、色並重,他認為詩歌的較高境界應該是「詩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聲。聞琴斷知為第幾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線,此具眼也。」他要求以此為準繩來辨別唐音、宋調:「試看所未見詩,即能識其時代格調,十不失一,乃為有得。」他推崇盛唐詩特別是杜甫詩, 就要求人們先知唐調:「長篇中須有節奏,有操有縱,有正有變,若平鋪穩布,雖多無益。唐詩類有委曲可喜之處,惟杜子美頓挫起伏,變化不測,可駭可愕,蓋其音調與格律正相稱,回視諸作,皆在下風。然學者不先得唐調,未可遽學杜也。」(以上引文皆見《懷麓堂詩話》)正因為李東陽有這樣的理論主張,所以他的山水詩的創作不僅注重色澤耀眼,而且注重音調和諧。由於李東陽長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內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為他欣賞創作的對象。他曾頗有激情地描繪過《京都十景》,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薊門城外訪遺蹤,樹色煙光遠更重。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路迷南郭將三里,望斷西林有數峰。坐久不知遲日霽,隔溪僧寺午時鐘。
--《京都十景·薊門煙樹》
以"蹤"、"重"、"濃"、"峰"、"鍾"為韻腳,讀來琅琅上口,宛轉自然;詩人注重"青"、"綠"色彩的描繪,也能激發讀者詩意化的想像。李東陽不僅能滿懷激情地描繪京城山水,而且能自覺地從京城山水中得到一種愉悅和省悟,使其精神進一步地昇華,例如他的《西山十首》中的第五首:
長為尋幽愛遠行,更於幽處覺心清。柢園樹老知僧臘,石壁詩存見客名。望入樓台皆罨畫,夢驚風雨是秋聲。人間亦有無生樂,化外虛傳捨衛城。
從人間的自然山水中就能領悟到樂趣,它成為對抗佛教虛無縹緲的宣傳的最好辦法。這就是詩人所說的"幽處覺心清"。從李東陽的京城山水詩中,不難領悟出一位官高事閒、雍容華貴的士大夫丰采。
李東陽曾三次短暫的離京外出,可以說是眼界大開,使其山水詩創作更為豐富多彩。成化八年(473),李東陽"乞歸展墓",回原籍祭拜祖塋,得到了皇帝的批准。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北京外出。他二月出發,八月回京,在茶陵呆了十八天。來回路上,他飽覽了祖國大好山河,遊歷了許多名勝古跡,促使他山水詩創作的詩興大發,正如他自己所云:「方吾舟之南也,出東魯,觀舊都,上武昌,溯洞庭,經長沙,而後至。其間連山大江,境象開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觀也。既而下吉安,歷南昌,涉浙江,經吳會之墟,則溪壑深窈,峰巒奇秀,千變百折,間見層出,不知其極。柳子厚所謂曠與奧者, 幾其兩得之。其間流峙之殊形,飛躍開落之異情,耳目所接,興況所寄,左觸右激,發乎言而成聲,雖欲止之,亦有不可得而止矣。」(《南行稿序》)這次外出使李東陽山水詩創作的風格更為多樣化、豐富化。他能寫出氣勢磅礡的《長江行》:
......奇形異態不可以物象,但見變化無終窮: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浩氣開穹窿;或如織女抱素練,或如天馬馳風鬃;空山怒哮飽後虎,巨壑下飲渴死虹;或如軒轅鑄九鼎,大冶鼓動洪爐風;或如誇父逐三足,曳林狂走無西東;或如甲兵宵馳聚嘯滿山谷,或如神鬼晝露萬象出入虛無中。吁嗟乎,長江胡為若茲雄,人不識無乃造化之奇功。......
給人以一種雄奇奔放的陽剛之美的感受。他還能寫出具有"曠與奧"這種美的類型的《江中怪石》: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間怪石擁戈矛。隨波草樹愁生罅,駭浪蛟龍卻避流。豈有喜曉能砥柱,只多沖折向行舟。憑誰一試君山手,月落江平萬里秋。
這些山水詩能給人們如此多樣的審美感受,這是李東陽在京城無法想像和創作的,這充分說明"江山之助"的重要性。
成化十六年(48),李東陽又外出一次。這次外出是以翰林院侍講的身份,兼任應天府(南京)鄉試考試官。這次去南京時,由於「登舟兼程以經」,又「恐妨職事」,所以沒有心情欣賞山水進行創作。等到考試完畢,他才「延訪燕會,或登名山,歷勝地,輒有詩」。他還舟北上時,「遇石頭,沿大江,絕長淮,觀呂梁百步之壯,溯天津潞河之深,遠歸眺太行,數千里縈抱不絕,於是盡得兩京之形勝,神爽飛越,心胸開蕩,煙雲風雨之聚散,禽魚草木之下上開落,衣冠人物、風土俗尚之殊異,前朝舊跡之興廢不常者,不能不形諸言。」(《北上錄自序》)這次外出,也許由於年歲漸長,因而所寫的山水詩作寄寓的感慨較為深沉一些,如在南京時寫的《登清涼寺後台》:
虎踞關高鷲嶺尊,四山環繞萬家村。城中一覽無餘地,像外空傳不二門。人世百年同俯仰,江流中古此乾坤。南都勝概今如許,歸與長安父老論。
又如他離開南京時寫的《望龍潭驛》:
谷口斜通驛,山根半入江。磴雲朝拂翠,巖雨夜聞淙。水靜帆來
穩,天空鳥去雙。向來羈泊地,幽思繞離缸。
這些詩都能引發讀者一些理性化的思索,決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化欣賞山水上。
弘治十七年(504),李東陽又得到一次外出的機會。這是他第三次離京外出。原來,弘治十二年孔廟受災被毀,皇帝命令重建,到此年完工。於是弘治皇帝命令李東陽去孔廟祭祀。他四月出發,五月回京,"自發軔至返棹,為日四十有七。"這次外出,由於有政治任務在身,一路上注意訪察民情,"訪之道路,詢之官吏",因而沒有過多時間遊山玩水,山水詩創作也隨之減少。即使有一些描寫山東山水的詩篇,其憂國憂民的情緒仍然貫穿其中。如其《望岳》一首長詩,一方面描寫了「半空翻碧浪,平陸走 蒼龍。紫愛沾嵐濕,青憐潑黛濃」的泰山景觀,一方面又發出「歲旱當憂國,民勞恐病農」的感喟。從這些山水詩不難看出,李東陽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較為正直的封建官吏,即使描山畫水,他也總是忘不了國事民瘼。
李東陽善於寫景,他在《游岳麓寺》吟道:
危峰高瞰楚江於,路出羊腸第幾盤。 萬樹松杉雙徑合, 四山風雨一僧寒。
平沙淺草連天遠,落日孤城隔水看。 薊北湘南俱到眼, 鷓鴣聲裡獨憑欄。
這首詩寫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險曲,寺的宏偉,景的幽深,並透出一股孤獨蒼涼之氣,是歷代吟詠麓山詩詞中情景交融的一首。李東陽的許多抒懷詩感情真摯,思味雋永。李東陽從北京寫了一首《寄彭民望》贈失意回鄉的好友、湖南同鄉彭民望: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1472年(成化八年)李東陽回到湖南長沙時在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中寫道:
湖南近凋瘵, 歎息為蒼生。」
後又在《浮客戶》詩中描寫船民生活:
江南人家船為屋,白髮長年水中宿。
生兒不識徒步勞,生女赤腳隨波濤。」
白髮蒼蒼的老人仍必須長年漂泊於水中,即使是小孩也要隨波逐濤,勞動者的生活是何等的艱辛。
李東陽在家鄉茶陵吟道:
春盡田家郎未歸, 小池涼雨試衣。
園桑綠罷蠶初熟, 野麥青時雉始飛。」
寫出了農村婦女春末夏初正葛布縫衣,摘桑養蠶一派勞動繁忙,生機勃勃的景象。
透過這些詩,反映出李東陽關心民間疾苦的憂國憂民之心。李東陽的詩還對長沙、茶陵民間特有風俗習慣端午節長沙龍舟競渡的歡騰場面描寫:
江頭彩旗耀日明,船上撾鼓不停聲。
湖南樂聲君記取,五月五日潭州城。」
這是端午節長沙百姓龍舟競渡的歡騰場面。
楊柳深深桑葉新,田家兒女樂芳春。
刲羊擊豕禳瘟鬼,擊鼓焚香賽土神。
這是明代茶陵農民春天社日的習俗,洋溢著盎然生機。
李東陽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並收入《四庫全書》,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書籍之一。有學者評論李東陽:「高才絕識,獨步一時也,而充之以學問,故其詩文深厚渾雄,不少屈奇可駭之辭,而法度森嚴,思味雋永,盡脫凡近而古意獨存。每晚豪伸紙,無趣溢發,操縱開闊,隨意所如而不逾典則。」
問明朝 詩人 李東陽的詩詞作品 有哪些?
答明朝 詩人 李東陽的詩詞作品 包括:
《題陸寬瘦竹卷》《長江險》《聞孔氏女至》《再哭青溪》《春園雜詩(四首)》《得匏菴觀造雨絪詩輒次韻》《四禽圖》《缺題》《鄭歇後》《南風歎》。
問李東陽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李東陽 是 明朝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