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的簡介及代表作
暫無
明朝 詩人 唐順之的簡介 補充[1]
唐順之(1507~1560) 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嘉靖八年會試第一貢士。歷官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為「唐宋派」。
生平簡介
唐順之(又名唐順,六書作者)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 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諡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唐順之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數學、曆法、兵法及樂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唐順之的文學主張早年曾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贊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中年以後,受王慎中影響,察覺七子詩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襲、模擬古人,故作詰屈之語。於是拋棄舊見,公開對七子擬古主義表示不滿,提出師法唐宋而要"文從字順"的主張。
文學主張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同時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繼承和發展。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在其選輯的《文編》中,既選了《左傳》、《國語》、《史記》等秦漢文,也選了大量唐宋文,並從此逐步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順之又提出詩文寫作應"直據胸臆,信手寫出",要師法唐、宋而"卒歸於自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並以"未嘗較聲律、雕文句"的陶淵明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的沈約加以比較。說前者的作品為"第一等好詩",指斥後者之作"不免為下格"。唐順之上述見解在其後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門知縣書》中,較全面表露出來,其反七子模擬、剽竊傾向異常鮮明、激烈,呼籲文章應"如諺語開口見喉嚨者"。
作品風格
唐順之的文章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文風簡雅清深,間用口語,不受形式束縛。如《信陵君救趙論》,立足於社稷,批駁以私義救人。"詞嚴義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如對席論辯,一氣呵成而結構謹嚴。《明史》說唐順之文章"洸洋紆折,有大家風"。就此文來看,不為過譽。他的記敘散文《竹溪記》,本應約為園寫記,而著眼於園名的由來,讚揚竹"孑孓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諧於俗"的品德。文筆清新流暢,別具一格,立意新穎。唐順之其他記敘散文,大多有敘有議。往往敘中擇其一點,引申開來,情思遐飛而哲理蘊其中,自然渾厚而暢達豁然。如《西峪草堂記》、《書秦風蒹葭三章後》,及《永嘉袁君芳洲記》等,皆能看出此種特色。唐順之還沒有完全擺脫復古主義理論的束縛,他師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還有八股文作法的影響,此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順之等唐宋派為後來撼動後七子文壇統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點開拓作用。當然,唐宋派與公安派的文學主張是不能相容的。
問明朝 詩人 唐順之的詩詞作品 有哪些?
答明朝 詩人 唐順之的詩詞作品 包括:
《南征歌六首》《送陶元庸》《月下小坐書懷》《贈督府張半洲兼柬周中丞石崖》《題張孟兼所注謝翱西台慟哭記後》《張相公壽詩》《夜上石塘嶺關》《山海關陳職方邀登觀海亭作》《入秋久矣餘熱尚在閏月十五日太平寨始見秋色》《曉發喜峰》。
問唐順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答唐順之 是 明朝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