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
【詩註釋】
【譯文】
一個頭髮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
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
唯恐怕魚兒被嚇跑他不敢大聲應答。
【點評】
這首詩注重塑造形象,貼近生活,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
------------------------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陳志明)
問唐朝 詩 《小兒垂釣》 作者是誰?
答唐朝 詩 小兒垂釣 作者是 胡令能。
問路人借問遙招手的下一句?
答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問唐朝 詩詞 小兒垂釣 出處
答小兒垂釣 的出處:
全唐詩:卷727-3
問胡令能 的 小兒垂釣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胡令能 的 《小兒垂釣》 是 唐朝 的詩。
問詩句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出自哪裡?
答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出自 唐朝 的詩 《小兒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