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詩精選,清朝詩人張問陶的詩詞作品及簡介,張問陶詩集賞析及代表作

詩人查詢

查詢關鍵詞:

查詢範圍:    

清朝 詩人 張問陶的作品及生平

張問陶的簡介及代表作

暫無

清朝 詩人 張問陶 的介紹

清朝 詩人 張問陶的簡介 補充[1]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官員、詩人。字仲冶,一字柳門,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貌似猿,亦自號「蜀山老猿」,其詩被譽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後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因違背上官意志,辭官居吳縣(今蘇州)虎邱。晚年遨遊大江南北,病卒於客舍。

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張鵬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傳;曾祖張懋誠(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張勤望(1694—1757),官至山東登州知府、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父張顧鑒(1721—1797),官至雲南開化知府。張顧鑒有三子,即問安、問陶、問萊;有二女,長適浙江歸安監生潘本侃,次適驤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曾。

張問陶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歷6月26日)出生於山東省館陶縣(治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自幼隨父宦游均州、荊州、黃州、漢陽。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雲南開化知府,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受牽連去職,家產賠累殆盡,住房也為豪吏所奪,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貸,「恆數日不舉火」。

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下,與兄問安、弟問萊發憤攻讀。其嫂陳慧殊,工詩,時稱「女翰林」。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勤學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十五歲時寫《壯志》一詩抒懷:「……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氣未騰天,魍魎抱之哭……。」少年壯志,氣概不凡。雖家中生活窘困,仍頑強堅持學習,「布衣不合饑寒死,一寸雄心敵萬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問陶年二十歲,在京與四川涪陵周興岱(號東屏,時任贊善官)之長女結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親,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與小女留涪陵娘家。問陶回遂寧寫詩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這時,其家境更為困頓,有時竟到「僅求衣食亦無緣」的地步。是年秋,問陶與兄問安去成都參加鄉試。因問陶所寫詩歌傳抄者眾,詩名大噪,成都鹽茶道林俊(號西崖)愛慕其文才,將其女林韻徵(名頎,號佩環)許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鹽茶道署成婚,其家裡因此出現了世界詩壇罕見的「三兄弟三妯娌詩人」,即張問陶及其兄問安、弟問萊、嫂陳慧姝、妻林韻徵、弟婦楊古雪均是詩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問陶又赴京師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寧小住,歲末去北京。這期間他吟興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詩,或憑弔古跡,或流連風景,寄詞壯采,顯示出卓絕的才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間寫詩最多,幾乎每日一首或幾首,而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韞玉、洪亮吉等名士與問陶結交,對他的詩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檢討。五十九年,寫《論文八首》、《論詩十二絕句》反映了問陶的詩歌風格和理論體系。

嘉慶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猶。這期間,他往來於遂寧、成都、北京,目睹現實,寫詩揭露,如《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縱橫隨處有」、「焦土連雲萬骨枯」的句子,對官吏們掠奪人民的暴行,以及「萬骨枯」社會的悲涼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慶五年(1800)八月,分校順天鄉試,翌年奉派教習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順天鄉試。嘉慶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嘉慶十四年(1809)春,充會試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驗封司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問陶赴任後,即櫛風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轄七邑瞭解民情,並清理積案,考試童生,獎掖後進。他為官清正廉明,審理案件及時,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斷案所下判詞,簡切透闢,後人奉為典範,曾多次編選印行。萊州轄區掖縣、即墨兩縣農業減產,平度、昌邑、高密、濰、膠五州縣遭嚴重水災,村落蕭條,民生困苦,問陶面對這般現實,痛如切膚。他乃具報請予減免緩交稅租,並發放積穀,以賑濟饑民。為此事,與上官意見不合,見為民請命,難有作為,鬱鬱不自得,逾年而病。

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辭官,行前,他系念萊州近年歉收,民有饑饉,便將己之歷年積蓄捐谷七百石賑濟七邑饑民。他上辭呈後曾寫詩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彈,非才早愧不勝官。……雲衣久已輕如葉,虎背抽身也不難。」離萊州時,又寫詩自白:「絕口不談官裡事,頭銜重整舊詩狂」。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憤懣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詩中寫道:「天意蒼茫地苦貧,救荒無策愧臨民,辭官也作飄零計,懺爾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於民了。到吳門時,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號「藥庵退守」。其寓位於蘇州山塘街青山橋附近,鄰白居易祠,遂名為「樂天天隨鄰屋」。寫有《題樂天天隨鄰屋》詩,有句云:「憑欄早醒繁華夢,點筆難刪諷喻詩」,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問陶憂患餘生,積勞成疾,醫治無效,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時(公歷4月23日下午3至5時),病卒於蘇州寓所,年51歲。問陶辭世時,家境蕭條,三個女兒(尚未出嫁)無力扶靈柩回鄉,乃寄棺於蘇州光福鎮玄墓山,一年後得鮑勳茂(字樹堂)太僕等人資助,始得歸葬故鄉兩河口(今四川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兩河口)祖塋,碑文「張問陶船山之墓」還清晰可見。周、林兩夫人亦葬於此。胡傳淮《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船山書畫年譜》(《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記載甚詳。

關於張問陶

清朝 詩人 張問陶的詩詞作品 有哪些?

清朝 詩人 張問陶的詩詞作品 包括:

《梅花》《觀我四首 老》《耆英會詩》《瞿塘峽》《禮法門寺真身塔》《梅花》《舟中遙望巫山》《觀我四首 死》《梅花》《陽湖道中》。

張問陶是哪個朝代的人?

張問陶 是 清朝 詩人。

張問陶的詩作有哪些
周公解夢
在線解夢
解夢大全
詩詞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