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辛(一作辛苦)吟》
【詩註釋】
【註釋】:
這首詩前四句表現下層人民的饑寒,後四句表現上層社會的糜費;兩相對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全詩用的是對比手法,不僅前半首和後半首將下層與上層情況作了鮮明的一般性對照,而且前半首與後半首又分別用了不同的特殊對比手法,具體表現下層和上層的情況: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對比」,後半首用的是「轉化對比」。
前四句說,在田地裡扶犁耕種的男兒,理應有飯吃,吃得飽,但是實際上卻挨餓;在窗牖下投梭織布的婦女,理應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實際上卻在受凍。情理本應如此,而實際卻正相反,情理與實際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情理並非直接表現出來的,只寫出條件,由讀者推理,然後與實際情形對照,可稱之為「推理對比」。這種對比,讀者會對不合理現象發出「豈有此理」的感歎,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動人,頗有藝術效果。
推理對比,早就有此傳統。《淮南子·說林訓》說:「屠者藿羹,車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狹廬,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為。」這裡就包含了推理對比。這手法在詩歌中普遍運用,如孟郊《織婦辭》「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杜荀鶴《蠶婦》「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都是表現用者不肯為,為者不得用。宋張俞《蠶婦》云:「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尋味,也正在於採用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推理對比手法。表現生活中衣、食、注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現象,多用此法。《辛苦吟》就用此法表現了食、衣兩方面的不合理情況。
後四句說,我希望燕地趙地的美女,都變成面目醜陋而德行賢惠的嫫母;那麼,她們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樣值錢,也就再不至於有一笑千金的揮霍現象了。這樣於國於家都有利,都會好起來。古時傳說燕、趙(在今河北省)出美人,這裡以美人之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現出上層生活的糜費;詩人對此現象十分不滿,因而浪漫地提出這樣的假設:但願有朝一日,燕、趙所出美人,轉化為黃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轉化為貌醜,無德轉化為有德,笑值千金轉化為笑不值錢。到那個時候,社會上富者窮奢極侈、貧者衣食無著的現象,也許可望有所改變吧。詩人馳騁想像,從現實的境界轉化為理想的境界。巧妙地用兩種境界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手法可稱之為「轉化對比」。詩人有意通過浪漫的想像來構成這種轉化對比,藉以批判上層社會的腐敗。
轉化對比也是傳統的對比手法,「滄海桑田」是自然界的轉化對比,通常被用來說明古今人事轉化的對比;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則是直接表現古今人事的轉化:「吳宮花草」變為「幽徑」,「晉代衣冠」成了「古丘」,這也是一種轉化對比。此詩通過想像中的轉化,來構成轉化對比,在藝術效果上同樣能使所表現的形象鮮明而又突出,能使所抒發的感情宛轉而又強烈,富有藝術感染力。
(林東海)
問唐朝 詩 《苦辛(一作辛苦)吟》 作者是誰?
答唐朝 詩 苦辛(一作辛苦)吟 作者是 於濆。
問唐朝 詩詞 苦辛(一作辛苦)吟 出處
答苦辛(一作辛苦)吟 的出處:
全唐詩:卷599-5
問於濆 的 苦辛(一作辛苦)吟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於濆 的 《苦辛(一作辛苦)吟》 是 唐朝 的詩。
問詩句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母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出自哪裡?
答我願燕趙姝,化為嫫母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出自 唐朝 的詩 《苦辛(一作辛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