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詩原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說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料彼此、魂銷腸斷。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聲顫。燈暈冷,記初見。樓低不放珠簾卷。晚妝殘、翠鈿狼藉,淚痕凝面。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但寄興、焦琴紈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淒怨。雲萬疊,寸心遠。
《賀新郎》
【詩註釋】
【註釋】:
這首詞寫貧士失職之悲,卻巧妙地把一個歌樓商女的飄零身世打並其中,加以映襯烘托,筆極曲折,意極淒怨,纏綿悱惻,哀感無端。此詞可與白居易詩《琵琶行》並讀,兩者雖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與淪落商女的情節模式極為相似。
此詞的寫作背景,據張世南《游宦紀聞》稱:「嘗於友人張正子處,見改之(劉過字)親筆詞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嘗賦《賀新郎》與一老娼。至今天下與禁中皆歌之。江西人來,以為鄧南秀詞,非也。」壬子為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當時劉過已三十九歲。這年秋天,他去寧波(四明)參加選拔舉人的牒試,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使他們的心接近了。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賀新郎》相贈。
「老去」三句,起筆斬絕,將一種黯然的心境,劈頭點出,直貫篇末。卓文君慧眼識英才,與司馬相如結成美眷,本是文壇的佳話。現在卻用來與形容他們的窮途邂逅,除了某種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還是自嘲和悲涼吧。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與酸辛呵。「說似」猶「說與」,即「與說」。同她說到今天的落魄,怎樣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鬱悶呢?
文士失職感,英雄失路之悲,於此盡現。「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虛間實,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憶。
劉過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離家赴試已快七年,這期間他曾應試求仕,也曾伏闕上書,幾年奔走,一事無成。臨安都城,留在他記憶裡的不過是一身塵垢和在衣袂上的殘紅而已。「香紅尚軟」,借指當年倚紅偎翠、秦樓楚館的冶遊生活句子香艷。可是一經「京塵」的鋪墊,就變得淒艷入骨。句中連用「曾」、「空」、「尚」三個虛字轉折提頓,筆勢峭折而意有餘悲了。劉過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種「名士無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跡青樓,是為了排解和麻痺那種「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痛苦,在紅巾翠袖的撫慰中得到些許人生的溫暖。
其實,他何曾有過真正的歡悅呢?「彼此」句小作館結,如今一個是應舉無成的青衫士子,一個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敗者和失意者。此時相對,怎能不令人腸斷魂消?「一枕」四句實情實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內是搖曳的如豆青燈。兩個苦命人就這樣在一起相濡以沫!
過片四句緊承前結的詞意,將「初見」時的居處情態用瑣筆描出。「樓低不放珠簾卷」(不放,不讓之意),珠簾不卷,恐人窺視也。一個「低」字見出樓居之寒傖來。「晚妝」,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對於以色事人的商女來說,更要以此邀寵。可是詞裡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淚痕滿面,這不是在風月場中的賣笑,而是在同病相憐時傾訴破碎的心聲。「人道」三句,層層筆勢曲折,層層推進。人們說飲酒可以澆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淺」四字重逾千斤,讓人深味那不盡的哀愁。那麼,怎麼辦呢?「但托意焦琴紈扇」,就是作者為自己所開列的解脫之方。他試圖從歷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尋取慰藉和超脫。「焦琴」,即「焦尾琴」,喻指良材之被毀棄。《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為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紈扇」,指恩愛之易斷絕。班婕妤被譖,退處長信宮,賦詩以自訴哀衷。中有「新裂齊紈素」、「裁成合歡扇」、「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語。作者用這兩個典故自比,生動貼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慨。「莫鼓」二句從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謫宦九江的青衫司馬與淪為商婦的長安故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相遇。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容易引起共鳴,喚起溫柔的憐憫來。
劉過此時的處境與白相似,這樣用典真如天造地設,精當無比。歇拍兩句「雲萬疊,寸心遠」,於淒咽中翻出激昂的異響。這是借萬疊之雲山,抒寸心之積鬱,一種將身許國的壯懷遠抱都於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會,意象深遠,是非常精彩的結筆。真正的志士永遠不會屈從於冷酷的現實,他在溫柔中得到片刻的撫慰後,將繼續奮發前行,去實現他澄清四海、匡復天下的理想。
問宋朝 詩 《賀新郎》 作者是誰?
答宋朝 詩 賀新郎 作者是 劉過。
問怕荻花、楓葉俱淒怨的下一句?
答怕荻花、楓葉俱淒怨,雲萬疊
問劉過 的 賀新郎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劉過 的 《賀新郎》 是 宋朝 的詩。
問詩句 怕荻花、楓葉俱淒怨,雲萬疊 出自哪裡?
答怕荻花、楓葉俱淒怨,雲萬疊 出自 宋朝 的詩 《賀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