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追和》
【詩原文】
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重來吳會三伏,行見五湖秋。耳畔風波搖蕩,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短髮霜黏兩鬢,清夜盆傾一雨,喜聽瓦鳴溝。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水調歌頭 追和》
【詩註釋】
【註釋】:
作者年輕時跟從李綱抗金,秦檜出任宰相後到處打擊主戰派,於是作者在紹興年間送別胡銓及寄李綱詞除名。此詞標題作「追和」,即若干年後和他人詞或自己的舊作。查《水調歌頭·同徐師川泛舟中作》中一篇,其中有「底事中原塵漲,喪亂幾時休」、「想元龍,猶高臥,百尺樓」及「莫道三伏熱,便是五湖秋」等句,與此詞句意相近,抑或是本詞所和之篇。
張元幹曾從徐俯(師川)學詩,徐俯也有相同題材的詞,可惜已經遺失。徐俯因參與元符黨人上書反對紹述,被遭貶,名上黨人碑;高宗紹興二年被召入都,賜進士出身。張元幹紹興元年辭回福建,因此「同徐師川泛太湖舟中」所作是在建炎年間。而此「追和」之詞,從「重來吳會」兩句看,應是辭官南歸大約二十年後的某一夏日,重遊吳地所作。集中《登垂虹亭》詩有云:「一別三吳地,重來二十年」,可證。
上片自寫心境,構畫出一個浪跡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寫他豪放不羈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詞格調。「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皆以古人自比。釣鰲種瓜,本屬隱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
《史記·蕭相國世家》載秦時人召平為東陵侯,春亡後隱居長安東種瓜,世傳「東陵瓜」。這裡用指作者匿跡銷聲,學故侯歸隱。而「釣鰲客」的意味就更多一些。趙德麟《侯鯖錄》:「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版,上題曰『海上釣鰲客李白』。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釣線?』白曰:『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又曰:『何物為餌?』曰:『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時相悚然。」
作者借用此典,則不單純是為了隱逸,又把「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之意暗藏於其中。「重來吳會」兩句,吳會即吳縣,地近太湖,是重遊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前詞「莫道三伏熱,便是五湖秋」字面,以點出時令,也不無上文「惟與漁椎為伴,回首得無憂」的那種互相傾軋的風氣下暫得解脫的寓意。以下三句憤言國事,而自己功名未立,請纓無路。「耳畔風波搖蕩」,謂所聞時局消息如彼;「身外功名飄忽」,謂自己所處地位如此。「耳畔」、「身外」,皆切合不管事、無職司的人的情境。南宋愛國人士追求的功名就是恢復中原,如岳飛《小重山》詞說的「白首為功名」。
「旄頭」為胡星(見《史記·天官書》),古人以為旄頭跳躍故胡兵大起。「何路射旄頭」,即言抗金報國之無門,這就逼出後文:「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這裡的「故園」,乃指失地;「男兒志」即「射旄頭」之志。雖起首以放逸歸隱為言,結句則全屬報國無志之意。下片這裡予以申發。
過片寫遠望故國時百感交集的心情:「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夢可原」是由「悵望故園愁」所致。
「揮老淚」濕襟可以,但何能「遍南州」?這顯然是誇張,是受風雨入夢的影響。此句大有後來陸游「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之慨。因在睡中,故不得「高臥」二字,聯及平生志向,遂寫出「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的壯語。借三國陳登事,以喻作者自己「豪氣未除」(《三國誌》許汜議陳登語)。可見作者閒遊湖海,實際上並非情願。以下「短髮霜粘兩鬢」從「老」字來,「清夜盆傾一雨」應「淚」字來,是寫夜晚聞雨聲而驚夢事。何以會「喜聽瓦鳴溝」?
這恰似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滂沱大雨傾瀉於瓦溝,轟響有如戈鳴馬嘶,可為「一洗中原膏血」的象徵,此時僵臥而尚思報國的人聽了怎能不激動了是的,自己「猶有壯心在」呢!壯心同雨水匯入百川,而歸大海,是人心所向,故云「付與百川流」。——末韻結以豪情,也是順勢而下。
全詞處處交織在壯志難酬而壯心猶在的複雜感情之中,故悲憤而激昂,相應地,詞筆亦極馳騁。從行跡寫到內心,從現實寫到夢境。又一氣寫成,從「釣鰲客」、「五湖秋」、「風波搖蕩」、「湖海豪氣」、「盆傾一雨」、「瓦鳴溝」到「百川流」,所有的景像似乎卻匯合成一股洶湧的狂流,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起伏萬千,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詞中屢借古人酒杯言有盡而意無窮,故豪放而不粗疏。詞寫風雨大作有感,筆下亦交響著急風驟雨的旋律。「蘆川詞,人稱其長於悲憤」(毛晉《蘆川詞》跋),評說得當。
問宋朝 詩 《水調歌頭 追和》 作者是誰?
答宋朝 詩 水調歌頭 追和 作者是 張元干。
問猶有壯心在的下一句?
答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問張元干 的 水調歌頭 追和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張元干 的 《水調歌頭 追和》 是 宋朝 的詩。
問詩句 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出自哪裡?
答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出自 宋朝 的詩 《水調歌頭 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