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詩註釋】
【註釋】:
此詞以淒婉溫潤的筆調,在抒發傷春情懷的同時,流露出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慨歎和惋惜,深微幽隱。
起筆「細草愁煙,幽花怯露」,寫的是:小草上的煙靄迷濛,花蕊上的露珠微顫。這兩句表面看來都是寫外在的景象,但內含的卻是極銳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現了作者極細膩的情思,且與細密的對偶形式完美地結合為一體。那細草在煙靄之中彷彿是一種憂愁的神態,那幽花在露水之中彷彿有一種戰驚的感覺。用「愁」來表達草在煙靄中的感受,用「怯」來描寫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說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實際上是通過草與花的人格化,來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戀花》之「檻菊愁煙蘭泣露」句,可以與此相參看,境界相同,只是一個是秋景,一個是春景。
「憑欄總是銷魂處」,收束前兩個四字短句,「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欄幹上所見到的景物。詞人只因草上的絲絲煙靄,花上的點點露珠,就「消魂」,足見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為上片結拍。前面由寫景轉而寫人,這兩句則是以環境的襯托,進一步寫人。「靜無人」是別無他人,唯有一個憑欄消魂的詞人。「日高深院」之靜,襯托著人的寂寥。「海燕雙飛」反襯出人的孤獨。「時時海燕雙飛去」意為:海燕是雙雙飛去了,卻給孤獨的人留下了一縷綿綿無盡的情思。
過片「帶緩羅衣,香殘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轉向室內,仍在寫人。這裡的「帶緩羅衣」,以衣服寬大寫人的消瘦,暗示著離別之苦。「香殘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種以蕙草為香料製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內常用。「殘」即一段段燒殘。「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殘蕙炷」寫室內點的蕙香,一段段燒成殘灰,又暗示著室內之人心緒的黯淡。以香爐裡燒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殘灰,比擬自己內心千迴百轉的愁腸已然斷盡,比擬自己情緒的冷落哀傷,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在這裡只是客觀地寫出「帶緩羅衣,香殘蕙炷」,更見其含蓄。唯其不直說出來,才不會受個別情事的局限,才能給人無限深遠的想像與聯想。
接著「天長不禁迢迢路」一句為上二句作結,兩個對偶的雙式短句緊接一個長句,嚴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攔。「天長」與「迢迢路」,結合得很好,天長路遠,這是無論如何也難以阻攔的。「不禁」二字,傳達出一種凡事都無法挽回的哀傷,緊接在「帶緩羅衣」的思念與「香殘蕙炷」的銷磨之後,更增加了對於已失落者的無可奈何。結句「垂楊只能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妝以感歎的口吻出之:楊柳柔條隨風擺動,婀娜多姿,這多情、纏綿的垂柳,不過是在那裡牽惹春風罷了,它哪一根柔條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條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
這兩句中寄托有極深遠的一片懷思悵惘之情,象徵著對整個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全詞通過寫景抒寫離愁、思念和慨歎,充滿了淒涼悲傷的感情色彩。上片寫的是室外之景,草愁花怯,都染上了這種色調;「海燕雙飛去」。己暗逗懷人之意。下片寫的是室內之景,蕙炷殘,衣帶緩,進一步渲染離愁。結二句方借埋怨垂楊點明是思念遠方的「行人」。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說:「晏殊《珠玉詞》極流麗,而以翻用成語見長。如『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東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反覆用之,各盡其致。」這段話,恰切地點出了此詞的藝術特色所在。
問宋朝 詩 《踏莎行》 作者是誰?
答宋朝 詩 踏莎行 作者是 晏殊。
問晏殊 的 踏莎行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晏殊 的 《踏莎行》 是 宋朝 的詩。
問詩句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 出自哪裡?
答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 出自 宋朝 的詩 《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