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曲》
【詩註釋】
【註釋】:
張籍的樂府詩,白居易曾有過「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的評價。他宦遊湖南時寫的《湘江曲》,更是語淺情深、看似平常然而奇崛的一首。
這首詩,寓新語於古風,寫來淺白輕靈而富於情韻。詩的首句先點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無風無浪,放眼望去,更顯得江面開闊。七個字中出現兩個「水」字,這是詩詞中常見的「同字」手法。前一個「湘水」,點明送行的地點,後一個「秋水」,點明時令正是使離人多感的秋天,筆意輕捷而饒變化。聯繫全詩送別的情境來理解,秋江的無潮正反襯出詩人心潮難平;秋江的開闊正反照出詩人心情的愁苦鬱結。次句「湘中月落行人發」,具體交代送行的時間,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時分。第一句著重寫空間,第二句著重寫時間,而且,次句開始的「湘中」和首句開始的「湘水」,「湘」字重複,不僅加濃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加強了音韻的迴環往復之美。流利自然,是樂府詩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長短句,是獲得流利自然的藝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首詩的後半首就是這樣。「送人發,送人歸」,以「頂針」格的修辭手法緊承第二句,前後連用三個「人」字,兩個「送」字,兩個「發」字,加強了詩的珠走泉流迴旋復沓的旋律,再加上「發」與「歸」的漸行漸遠的進層描寫,就對送別的意緒作了反覆其言的充分渲染。如果說,前面兩個七字句彈奏的還是平和舒緩的曲調,那麼,「送人發,送人歸」,則為變奏之聲,急管繁弦,就「淒淒不似向前聲」了。最後一句是寫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見,回應開篇對秋江的描寫,詩人佇立江邊遙望征帆遠去的情態,見於言外;「鷓鴣飛」是寫江邊所聞,和茫茫的白蘋動靜互映,那鷓鴣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鳴,彷彿更深微地傳達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和悵惘。這種以景結情的落句,更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絕妙江南曲,淒涼怨女詩。古風無敵手,新語是人知。」(姚合《贈張籍》)張籍這首詩,特別是他的那些優秀的樂府詩章,淺語皆有致,淡語皆有味,達到了語淺情深、平中見奇的藝術境界,因而為人們所傳唱。
(李元洛)
問唐朝 詩 《湘江曲》 作者是誰?
答唐朝 詩 湘江曲 作者是 張籍。
問張籍 的 湘江曲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張籍 的 《湘江曲》 是 唐朝 的詩。
問詩句 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 出自哪裡?
答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 出自 唐朝 的詩 《湘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