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
【詩原文】
怨娥墜柳,離佩搖葒,霜訊南圃。漫憶橋扉,倚竹袖寒日暮。還問月中游,夢飛過、金風翠羽。把殘雲、剩水萬頃,暗熏冷麝淒苦。漸浩渺、凌山高處。秋澹無光,殘照誰主。露粟侵肌,夜約羽林輕誤。翦碎惜秋心,更腸斷、珠塵蘚路。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雨。
《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
【詩註釋】
【註釋】:
滄浪指蘇州滄浪亭,在州學之南。這首《古香慢》是吳夢窗的一首詠物詞,所詠之物即為滄浪亭的桂。從詞風和內容看。此詞大約寫於理宗淳祐三年(1243),反映的是詞人面臨南宋衰亡的哀感。
此詞寫於重陽節前,一開始就寫秋氣蕭瑟。「怨娥墜柳,離佩搖篊,霜訊南圃。」以景物起興,以「霜」點時節,引入本題。寫背景,用的是半擬人化手法。「怨娥」指柳葉,柳葉像愁眉不展的怨女一樣從枝頭墜落。「離佩」指水篊即紅蓼的紅色花穗分披。像分開的玉珮一樣,搖蕩著紅蓼。然後歸結到秋霜已來問訊南圃,意指秋天到了。「訊」也是擬人化的字眼。
詞隨後寫「漫憶橋扉,倚竹袖寒日暮」,就是用擬人手法寫桂。詞人看到桂,引起無限遐思,漫想是佳人薄袖凌寒,日暮倚竹。「橋扉」即小橋通往宅院的門。下二句另作別想:「還問月中游,夢飛過、金風翠羽。」問是問桂,疑是夢遊月宮時,有金風吹來、翠鳥飛過、似曾相識的桂樹。到此就點出了滄浪亭橋頭的桂樹。時間已近傍晚,上片最後二句「把殘雲剩水萬頃,暗薰冷麝淒苦」,又轉筆到桂花的現實處境來。日晚雲殘,天寒水淺,桂樹只把周圍雲水以自己的冷香薰射,內心含著莫乎名狀的淒涼悲苦。從第一句起,直到寫桂,中間比擬佳人,設想月桂,是頓挫之處,寓有今昔不同之感。寫楊柳紅蓼及桂樹與修竹、雲水相依的地方、則完全是體現滄浪亭一片寂寞無主的悲涼,其悲哀遠過於「庭草無人隨意綠」、「空梁落燕泥」。
下闋,便緊接著「無主」寫滄浪亭的情境,再轉到看桂上。「漸浩渺、凌山高處。秋澹無光,殘照誰主。」一片寒波渺茫,是登上山之高處所見,然後明寫詞人的感想:滄浪亭的一片冷落淡漠的秋色,這斜陽秋樹的主人是誰呢?後一句分明是寄托了瀕於危亡、國事無人管的沉痛,這種境界,不僅僅是韓王已死,園林無主的一般訴說。隨後又轉入本題,再用擬人化手法寫桂:「露粟侵肌,夜約羽林輕誤。」這裡借用《飛燕外傳》「飛燕通鄰羽林射鳥者,⋯⋯雪夜期射鳥者於捨旁,飛燕露立,閉息順氣,體溫舒,無疹粟(毛孔不起粟)」的故事,卻一反其本意,因為桂的花象積聚在一起的金粟,所以說露下侵肌生粟,是入夜約會過羽林郎而被他輕率誤期的緣故。這一筆從寂寞無主境況中宕開,寫眼中的桂花,用筆很美。然而又陡轉入更深一步的悲惜。下二句「翦碎惜秋心,更腸斷、珠塵蘚路」,因桂花小蕊,故言「碎」,又以「翦碎」為言,似乎桂花之所以是小蕊,乃惜秋而心碎之故。此二句極見詞心之細。最後寫:「怕重陽,又催近、滿城風雨。」用宋人潘大臨「滿城風雨近重陽」句意,但語言顛倒錯置,說:怕重陽將近,又催得滿城風雨。這是緊逼一步的寫法,句意重點落在隨後的「滿城風雨」四個字上。不但桂花正紛紛落下,而且葬花天氣一來,桂花將不可收拾。但他又不明白寫出,只做含蓄的示意,以淡淡的哀愁寄寓蒼涼的感慨。
吳夢窗這首詞字眼用得美而生動,層次亦極分明,上下闕一開始都是先橫寫境,然後縱寫桂。上闕發揮了自己充分的想像力,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桂的美,然而處境淒涼,又寫出其與修竹雲水相依的寂寞。下闕寫殘照無主,一片荒涼,再轉用擬人法寫桂的寂寞無主,在悲寂無廖之中孤獨地凋謝了。詞中處處有令人感到內心沉痛的情感顯現,真是極精之品。
問宋朝 詩 《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 作者是誰?
答宋朝 詩 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 作者是 吳文英。
問怕重陽的下一句?
答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雨
問吳文英 的 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吳文英 的 《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 是 宋朝 的詩。
問詩句 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雨 出自哪裡?
答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雨 出自 宋朝 的詩 《古香慢 賦滄浪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