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一斛珠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詩註釋】
【註釋】:
這首詞較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富於濃郁的生活氣息。
題中的「人日」,和詞中的「元正七」,都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七這一天。民間舊俗,是以七種菜為羹,用彩色的布或金箔剪成人形,貼在屏風上,戴在頭上,表示「形容改新」和「一歲吉祥」之意,並且飲酒遊樂,吹奏樂器,以祈農桑。這是一個快樂吉祥的節日,「人」在這一天顯得特別尊貴,所以李充在《登安仁賦銘》中有「正月七日,厥日唯人」之說。
正月的時候正值孟春,初陽發動,故詞以「無邊春色」起頭。但是,就人之常情來說,儘管到處是春色,還是要去尋春、覓春的。次句的「苦」字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光優美之處,也是作者邀請提刑官應懋之遊春的目的地。
「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兩句,寫的是農村「人日」這一天的熱鬧景象,是作者「覓」春所見,這也正是本詞寫作的一個重點。作者先大筆揮灑,用「簫鼓」、「笛」寫節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極寫範圍包容之大,僅此一句,就將農村「人日」的風俗景象以及人們的歡樂情緒形象地渲染出來。「祈麥祈蠶」,點出「村村簫鼓家家笛」這項活動的目的。祈求農事豐收,這裡雖舉「麥」、「蠶」為諸多農事的代表,但在「人日」來說,農民馬上可以接觸到的一般來說,也就是麥與蠶了。這時,麥田泛出青綠之色,蠶在春天的氣息裡孵化,富於生機。對豐收的盼望與擔憂,都同時在農民心頭慢慢升起,他們怎能不用這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他們心中的祈求呢?「來趁元正七」,這句是上片的結語,明確指出了特定時期季節性的內涵。
下片「翁前」兩句,轉入具體的描繪。「翁前子後孫扶掖」,這正是「來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孫孫。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理學家,他對長幼之序極為重視,這從「翁」、「子」、「孫」的排列順序中可以看出來。「商行賈坐農耕織」,這一組活動,由商、賈、農三種行當的人物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織」三個詞,點明了三種行當人物的特徵,語言簡煉。在古代,商人們分為行商和坐商兩種。「耕織」則為「農」的本業。當然,這裡不一定實寫「人日」所見,而是作者由人們的祈求而聯想到的各種自食其力的人所從事的爭取豐收、幸福的實踐活動。但這三個動詞,卻描繪出了一片繁忙景象。從「簫鼓」至「耕織」,這五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出了農村的歡樂景象,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者將種種苦悶、煩憂,都排斥在畫面之外了。這裡簡直是一片桃源樂土。在偏安的半壁河山之中畢竟還有這樣一片樂土!但其中也不排斥寓含著作者的理想,這正是他所苦苦尋覓的「春色」,上片次句用「苦」與「覓」兩個字,用意就在於此。詞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發的感想,是本詞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須知」是告誡語,作者要告訴人們:「人日」中的「人」的種種活動與期望,古往今來,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著幸福與美好;但是,人們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像在「人日」裡所意識到「人」的作用與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會只有在「人日」這一天才去追求祈禱了。顯然,作者是在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這也正是作者思想核心之一。他處理政務主張「內修」、「立本」、「厚倫」,正人心,化風俗;他所留駐的州縣,皆「以化善俗為治」;使「上下同心一德,而後平居有所補益,緩急有所倚仗」(均見《宋史》本傳),這就是他在本詞中發揮議論的思想基矗
從全詞看,此詞沒有浮躁怪誕之氣,寫得古樸自然,平易真切,與農村風物極相貼合。另外,作者以議論入詞,這雖然是南宋詞的常見現象,但卻不流於空泛,而是情由景出,論隨情至,寫得自然、得體。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本詞的藝術特色。
問宋朝 詩 《醉落魄/一斛珠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作者是誰?
答宋朝 詩 醉落魄/一斛珠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作者是 魏了翁。
問會得為人的下一句?
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問魏了翁 的 醉落魄/一斛珠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是什麼時候的詩詞?
答魏了翁 的 《醉落魄/一斛珠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是 宋朝 的詩。
問詩句 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出自哪裡?
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出自 宋朝 的詩 《醉落魄/一斛珠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